一个老人走了一百年的路,他会很懂这条路。一个国家用了一百年来玩一种东西,那它肯定也玩的很明白。那些飘在海上的,能让飞机在上面起飞降落的大船,有的国家已经玩了一百年了,从大仗到小仗,都用过。 这种经验,不是看书就能学会的,是真刀真枪在海上磨出来的。当我们看这种大家伙的时候,不能只看它有多大,多新,还要想想它背后的人,用了多久才走到今天这一步。这就像看一个老师傅,也要看他手上的老茧。 把所有的大家伙都放到一个看不见的秤上,那会是啥样?一边,是十一个,全都是用原子核烧开水来跑的,每一个都跟个小城市一样重。加起来,总共有超过一百二十万吨的钢铁浮在水上,这个数字听着就吓人。
另一边呢,是三个。两个小一点的,一个大一点的,加起来的重量,大概是另一边的六分之一。这个秤,斜的厉害。但有趣的是,这个秤上,刚刚多了一个新的砝码,就是那个叫福建舰的大家伙。 这个新来的,有点不一样。它不是顺着斜坡往上冲,而是用一种力气把它背上的飞机给弹出去。用的是电,像一道看不见的闪电,把几十吨的铁疙瘩,在很短的距离里,就推到天上去。这种玩法,很新,也很难。
这艘新船,为什么让人这么关注? 这艘叫福建舰的船,是2022年才下水。而大洋对面那艘也用电来弹飞机的“肯尼迪”号,2019年就下水了。可直到现在,那艘更早下水的船还在码头里修修改改,交工的日子一推再推。而这艘晚来的,却好像已经把该考的试都考完了。 这种速度,有点出人意料。造一个这么复杂的铁家伙,尤其是上面还有那么多新奇的玩意,能这么快,说明造船的人手艺很稳。他们不光是把一块块钢板焊在一起,更是把一种自信给造了出来。
一艘大船,如果船上没飞机,那它就是个漂在海上的大铁靶子。船和飞机,是一家人,谁也离不开谁。美国的那些大船,能带着一大家子的飞机出门,有负责打架的,有负责看路的,还有负责让敌人变成瞎子和聋子的。
一艘船上,能挤下八十多架各种各样的飞机。十一艘船,就是将近一千架飞机。这个数量,比很多国家整个空军的飞机都多。这是一个完整的,能自己打架,自己看路,自己保护自己的小世界。 那我们这边呢?两个老大哥,辽宁舰和山东舰,因为是从斜坡上起飞,所以带不了那种很重的,能看得特别远的“千里眼”飞机。它们能带的飞机种类少一些,数量也少,大概四十五架。
那个新来的福建舰,因为它会用电弹射,所以它能带那个“千里眼”飞机了。它自己也更大,能带的飞机也更多,大概七十架。三个加起来,总共是一百六十来架。这个数字和对面的比,差距还是很大,但已经不是从零开始了。 怎么晓得它快弄好了? 有些事,是藏不住的。一艘船出海转了一大圈回来,你要是仔细看它屁股后面那块甲板,会发现上面有一道道黑色的印子。那是飞机轮子一次次砸在甲板上留下的痕迹。这说明,飞机降落的练习,已经搞了很多遍了。
后来,在电视里的一个片子里,大家又看到了新的画面。船上那个挡着飞机喷火的板子升起来了,穿着各色衣服的人在甲板上跑来跑去,对着飞机打手势。一架飞机从甲板上空呼啸而过。这些,都是它快要“毕业”的信号。 甚至有人在网上发的视频里看到,船靠着的码头上,好像铺上了红地毯。这一般都是要有大事情的时候才会有的布置。所以大家都在猜,是不是快到某个特殊的日子,这艘船就要正式交给国家了。
它的两个哥哥又是怎样的? 那艘叫辽宁舰的,算是大哥。它不是土生土长的,它年轻的时候在另一个国家,后来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。它更像一个学校,教会了我们怎么去伺候这么一个大家伙,怎么让飞机在上面安家。 二哥山东舰,是第一个我们完完全全自己造出来的。它长得和大哥很像,但里面已经改了不少,把从大哥身上学到的东西都用上了。但它们俩,都还是用那个斜坡,那个滑跃的甲板。它们是爬楼梯,一步一步来。
而福建舰,它不是爬楼梯,它是直接跳了一级。在一个常规动力的船上,用电磁弹射,全世界这是头一回。这不光是技术上的事,更像是一种宣告,说明我们不光会跟着学,也开始走自己的路了。 你看,整个事情就像一个故事。故事里有历史的沉淀,有数字的比较,也有技术的追赶。造出一艘厉害的船,只是故事的第一章。真正的大戏,是以后怎么用好它,让它发挥出真正的本事,那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智慧。大海,最有耐心。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