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的夜晚,顺治帝驾崩,临终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即位为皇帝。顺治帝的逝世使得原本平静的宫廷顿时变得忙乱不堪。正当大臣们紧张地筹备隆重的丧事时,宫中又传来震惊的消息——妃子董鄂氏选择自杀殉葬,陪伴皇帝而去。
妃子为皇帝殉葬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罕见,尤其是在明代英宗之前,几乎成为了历代的常规制度。清初时期,满族依然保留着殉葬的习俗,相关史料中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:“男子死,必有一妾殉;殉葬者须由死者生前确定,既无选择权也不可拒绝。殉者不哭泣,盛装坐于炕上,家中妇女下跪供奉。随后以弓弦系环,迅速结束生命。若有抗拒者,则众人强行掐死。”这些文字清楚显示了殉葬的严格和残酷。
由此可见,清初殉葬是标准程序,而且必须由死者生前指定,殉葬者毫无拒绝的余地,且需要装作心甘情愿。历史上关于殉葬的例子屡见不鲜,比如努尔哈赤去世时便有三名女子殉葬,皇太极去世时也有两名侍卫陪葬,肃亲王豪格逝世时亦有一名小妾随葬。
展开剩余73%顺治帝亲政后,受到汉文化的影响,逐渐意识到殉葬制度的残酷与不合理,试图加以废除,但未能在其统治期间真正实行。殉葬制度最终被废止,是到了康熙十二年,康熙皇帝才正式下令取消了这一血腥的习俗。
回到正题,文中提到的董鄂氏殉葬事件,与以往被指定殉葬的情况明显不同。这次并非顺治帝生前所定,而是董鄂氏本人自愿选择殉葬。作为妃子的她,为何甘愿主动跟随皇帝而去?她与顺治帝的感情,是否已到了无法割舍的地步?
顺治帝的后宫中有两个叫董鄂氏的女人:一位是顺治帝最宠爱的孝献皇后董鄂氏,另一位便是选择殉葬的董鄂氏。《清史稿》对这两人的出身有详细记载,均注明了她们的生父,显然她们并非同胞姐妹。
细究发现,尽管两人非亲姐妹,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,均为鲁克素的曾孙女,按古代宗族礼制算是隔了两代的堂兄妹,仍在可婚配的范围之内。
遗憾的是,史书对殉葬的这位董鄂氏(康熙时追封为贞妃)的记载寥寥无几,关于她入宫的时间及年龄均无确切资料。但通过史料推测,贞妃主动殉葬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:
第一,殉葬的观念在当时依然根深蒂固。顺治年间殉葬尚未被废止。孝献皇后去世后,顺治帝一时冲动下令三十余名太监宫女陪葬,幸得孝庄文皇后和大臣们极力劝阻才未成行。顺治帝临终遗诏中特别提到“不许宫人殉葬”,但满族殉葬风俗根深蒂固,贞妃可能受到此影响,才决定殉葬,虽非主因。
第二,生无可恋,不如追随先帝。贞妃娘家地位低微,她在宫中唯一依靠是孝献皇后,但皇后已逝,丈夫顺治帝也驾崩,剩下的生活毫无依托。作为一位不被宠幸且地位卑微的皇帝遗孀,她的未来注定孤寂难耐。对她来说,与其孤独地度过余生,不如选择殉葬,赢得一份体面的名声。
第三,性格因素。贞妃性格保守,秉持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的传统观念。在她眼中,顺治帝不仅是至尊皇帝,更是她的丈夫。如今丈夫去世,她不愿独活,执着于圆满夫妻情缘。
第四,察觉宫中隐含危险。顺治帝生前最宠爱的孝献皇后曾几乎废掉第二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,使董鄂氏登上皇后宝座。孝献皇后去世,顺治帝极尽荣宠之能事追封她,甚至亲自撰写“行状”,但此举引起孝庄及朝臣不满。顺治帝驾崩后,孝献皇后面临清算,作为孝献皇后的堂姐妹,贞妃预感到自己难逃牵连,宫中日子会越发艰难,于是选择殉葬。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正确,孝献皇后虽被追封,但未获正统认可,神位未入太庙,谥号亦不完整。
董鄂氏殉葬后两月,康熙帝追封她为贞妃,优待其家属,可谓死得其所。除了贞妃之外,还有一名侍卫傅礼达也自愿殉葬顺治帝,出于真心追随之意。
附注:近期发现有部分平台作者恶意抄袭,特此声明,所有原创文章仅发布于头条、百家平台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